
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着骨干主力作用。自2003年蓄水发电以来,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通航、补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其形成的区域性库区也对长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效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特邀三峡大学黄应平教授担任客座主编,三峡大学杨正健教授、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李哲研究员担任客座副主编,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为专题,面向国内外征集论文,欢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踊跃投稿。
库区智慧监测与生态风险评价
库区复杂流场特性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库区生源要素循环与通量变化
库区污染物迁移、转化与控制
库区生态调度原理与效应
库区水土保持与碳汇机理
库区地质环境绿色低碳治理
论文应为作者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数据真实可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推广应用价值,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过,不存在学术不端问题。
论文使用word排版,投稿要求参见《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投稿指南。
论文请通过期刊网站(http://xblx.whu.edu.cn/)进行投稿,投稿时请在稿件题目后备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如:稿件题目(三峡库区生态环境))。
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生态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江治理与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第一、二层次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及湖北省创新群体基金获得者;现为《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化学与生物工程》《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生态学杂志》期刊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三等奖等5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2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编写专著1部,编写教材4部。

客座副主编 杨正健
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国家高层次青年拔尖人才,首届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兼任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三峡水库生态系统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常务副站长;长期从事流域生态学与生态水利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在Water Research、《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联合出版专著2部。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西部青年学者计划A类、重庆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为重庆市第三批“青年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创新交叉团队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10余项;兼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水文计划(UNESCO-IHP)、国际能源署(IEA)、国际水电协会(IHA)等国际组织相关专家组成员,参加编写国际技术标准或导则共3部,出版专著译著3部;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30篇。
网址:http://xblx.whu.edu.cn
邮箱:whdz@whu.edu.cn
电话:027-68752220,68756952
|